生活中常常會見到一些孩子,動不動就喜歡發脾氣。例如堆積木半天堆不好,把積木往地上一摔,開始發火;逛超市時要買玩具大人沒買,坐在地上哭鬧等等。
很多人會覺得小孩子任性,發脾氣是很正常的,然而一旦孩子習慣了這種模式,以后稍微有點不順心就發脾氣,這樣孩子長大以后就會隨便對旁邊人發脾氣,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。

由于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溺愛,使得孩子稍微不如意就大喊大鬧,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大發脾氣。對于這種情況,家長決不能讓步和遷就,否則只會助長孩子的脾氣。這時家長可以把孩子暫時放到一邊,讓孩子冷靜下來考慮接下來要怎么辦,是繼續哭鬧發脾氣還是平靜下來。反復幾次過后,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哭鬧發脾氣毫無意義,得不到家長的注意,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,慢慢地孩子就不會亂發脾氣了。當孩子不再發脾氣后,家長要和孩子講道理,及時進行教育。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,用發脾氣來要挾父母以滿足自己的要求是行不通的。同時父母要注意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,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自己想要的,父母都能立刻滿足。家長常常會因為忙于自己的事情而忽略孩子,當孩子向父母分享自己的一些事情、想法時,父母常常敷衍了事。對于這種情況,作為家長,不妨先放下手頭的工作或找個時間認真傾聽孩子的話語,與孩子經常溝通,家長要有耐心,聽取孩子的想法。
孩子在學習生活中可能會遭遇很多挫折,當遭遇挫折后,就很可能會發脾氣。這時家長要告訴孩子,其他人也可能遇到類似情況,困難會過去的,如果可能的話,和孩子一起應對挫折,教導孩子理性看待挫折。
要想改變孩子的一些行為,首先要改變孩子周圍人,尤其是父母的一些行為習慣。因此要想讓孩子的脾氣變好,首先是讓孩子周圍人的脾氣變好,當然很多人會覺得自己的脾氣已經形成無法改變了,但即使無法改變,也應該盡量控制在孩子面前不亂發脾氣,只有這樣,長時間之后孩子的脾氣才會慢慢變好。
總結:家長要在孩子脾氣不好的時候找到孩子發脾氣的原因,并依據不同的原因及時與孩子進行溝通。家長一定要對孩子脾氣暴躁這件事給予足夠的重視,不要等到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差才想去解決。